中国当代电影审美批评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一章 “红色经典”的革命电影思潮(15)(2/2)
发展依然存在着各种冲突和矛盾,通过民族优秀电影的欣赏,帮助当代大学生认识我国国情。《被爱情遗忘角落》、《人生》、《老井》、《芙蓉镇》、《一个也不能少》、《活着》、《秋菊打官司》、《马背上的法庭》、《图雅的婚事》、《象鸡毛一样飞》、《生活秀》、……等优秀影片,让大学生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了解我国城乡最底层百姓的艰难生活,懂得生活的曲折与不易,更加珍惜大学的学习生活。第四,民族经典与民族艺术教育。当代大学生比较追求时尚流行艺术,对民族音乐影视艺术比较忽略,而我国大量的民族音乐影视,对陶冶他们的艺术情操,培养民族艺术情趣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刘三姐》、《五朵金花》、《阿诗妈》、《天仙配》、《牛郎织女》、《红楼梦》、《冰山上的来客》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电影,富有极高的音乐艺术价值,融民间性、生动性、通俗性及思想性于一炉,是真正超越时空的电影经典,我们应该倡导大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来欣赏我国的“原生态”民族电影艺术。总之,电影艺术是最直观、最生动、最形象的艺术,欣赏电影也是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方式。在日益追求时尚文化、欧美大片与玄怪离奇的多元电影审美情趣的选择时,我们抛却电影美学上的平庸性、教化性、倾向化和概念化,实事求是地、客观地对待我国民族经典电影,在大学开设“民族电影欣赏”公共选修课程,让大学生自觉追求民族电影艺术审美趣味,对大学生的道德思想素质及艺术审美素质的提高都有积极的作用。

    【注释】

    [1] 孟繁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当代文学关键词》,第17页。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2年。

    [2] 时任电影局副局长的陈荒煤承认:“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艺术片的年产量也还 没有达到解放以前的数量,影片的质量也不很高。”见“关于电影艺术的‘百花齐 放’”,《中国电影》,1956年10月28日出版,第1期,第5页。

    [3]周扬,“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 会上的报告”,录自文化部档案。

    [4]洪子诚的《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第91页。

    [5]为了审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后来专门设立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 导小组”。 [6]“公共领域”是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变化》(1962)一书中提出的概 念。他的解释是:“公共领域是一个介于社会和国家之间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 公众本身依循公共场所性的原则而成为舆论的主体。”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