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电影审美批评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四章 “新写实主义”电影思潮(3)(2/2)
演的抚摩伤痕痛楚的回忆。第六代导演在七十年代读完小学,改革开放后读完中学和大学,他们生活在相对开放和自由的时代,所以,他们的电影镜头更具有个人色彩,一般叫做“独立电影”或“小众电影”。第六代电影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

    首先,具有共同的道德观、价值观与美学观。第六代导演在道德层面上都很善良、

    真诚、自立与责任,他们执着于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道德精神。在艺术哲学层面上,第六代导演非常关注现实,反映现实,是真正的“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电影的继承者与实践者。不仅是人性与道德曾面的开掘,他们也关注生态,关注环境,关注就业,关注青少年的成长。他们的人品人格溶铸于平民主义精神之中,特别是那些被社会排挤和歧视的艰难者、困苦者和边缘人成了他们最直接关心的对象,所以,他们的电影作品非常亲切,让受众在他们流畅的叙事中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可怜与孤独,也让那些践踏生命与尊严的人感到可耻与良知的唤起。在美学层面上,第六代导演有很好的艺术天赋和感悟,他们以写实与震撼性的长镜头来凸显真实,学习意大利电影的表现手法,在他们的电影美学风格上,能看到〈〈罗马不设防〉〉、〈〈偷自行车的人〉〉及阿巴斯、北野武等著名导演的风格。其主题刚柔相济、幽默悲怆,画面富有历史气息,镜头非常细腻精致。他们围绕中国本土熟悉的生活事情,以冷静的写实手法表现下层人民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写实主义电影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运用非职业演员表演与讲究自然的生活细节描写,反而比较像纪录片,带有不加粉饰的真实感。中国第六代电影艺术风格虽然以“新写实”为主导,但各自借鉴略有不同,有的有“左岸派”电影的元素,有的有美国“实验电影”的风格,有的作品呈现出超现实主义的意象,有的体现出表现主义的艺术精神追求,但“新写实主义”是第六代导演所共同具有的美学风格。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