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得中国的文学实现了现代性的世界接轨,中国的先锋作家们探索精神得到了国内国际文坛的认可,其实,先锋文学在其它国家也出现了不少大师,譬如先锋文学大师博尔赫斯,就被视为全世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此外,像法国的新小说派核心作家罗伯—格里耶,意大利的卡尔维诺,美国的菲利浦?罗思、约翰?巴思、罗伯特?库弗以及奥地利的穆齐尔等等,也都是公认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并一直成为文学理论家们的重要阐释对象和有力的现实注解。中国电影发展的思潮和文学思潮密不可分,先锋文学作品也长被改编成电影,如《妻妾成群》、《活着》等小说。第六代导演则非常自觉地选择了先锋主义电影叙事。第六代导演主要风格是“新写实主义”的电影创作,但他们中一些导演的新写实包含着“先锋性”实验性。如张元的《妈妈》,王小帅《17岁的单车》,顾长卫《孔雀》,宁瀛《找乐》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路学长《卡拉是条狗》,宁浩《绿草地》、《滚动的石头》,王全安《惊蛰》,章明《巫山**》,《秘语十七小时》、《结果》陆川《可可西里》,刘冰鉴《春花开》,到了90年代中后期,当章明拍出《巫山**》(朱文编剧),路学长、贾樟柯、王小帅等所谓的第六代导演出现之后,乃至朱文把他在小说中的美学追求嫁接到电影中拍出《海鲜》、《彩云之南》“实验性”影片。
章明的《巫山**》是拍摄于1995年,直到2006年政府才解禁允许发行DVD,这不比《三峡好人》早十几年就关心长江三峡大坝工程的影片,没有写移民搬迁的烦恼,混乱和与政府的对立,而是写一个老单身汉的生活。但整部电影充满了先锋实验性特点,主人公麦强是个他性格内向的人,30岁了还过着单身生活。信号台的生活很单调,但他似乎已经习惯了。麦强的朋友马兵认为生活中没有女人不行,就给他带来了丽丽,但是麦强对丽丽不感兴趣,他经常做一个同样的梦,梦中有一个女人向他微笑。影片的故事非常平淡,但表现了孤独、婚姻、嫉妒、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与冷漠,章明象剥笋一样一层层地叙述……充满了神秘与窒息。《长大**》、《头发乱了》、《北京杂种》、《站台》、《孔雀》、《青红》、《苏州河》等都充满了先锋元素。《孔雀》里有大量的象征元素,包括“孔雀”本身。电影里降落伞象征着冲破束缚奔向自由的潜意识要求;灰色的基调和大量以墙体、走廊、门框、柱子、胡同为镜头框架或景深边缘的构图象征压制压抑以及一切“体制化”的因素;镜头中反复出现的坐着的慢慢走着的老人,象征了衰败、僵化或者苟延残喘(但一定不是预示着涅槃和新生);傻子和傻子相对其他人来说更加“美好”的归宿,孔雀在冬天并不开屏,象征着美丽的“孔雀”(人性)控诉“冬天”(冷酷的显示)。
当然,中国“第六代”的先锋性,无论从什么角度去观赏,显得比较做作,模仿痕迹明显,有时随意的“梦幻”镜头与“魔幻”色彩,让观众莫名其妙。在叙事结构中,东拉西扯,意象混乱,但又无法让人理解这些导演深刻的涵义,即使理解了也觉得实在是牵强与荒谬,也许这是第六代导演所玩的“个性”电影,而电影的“个性”则被他们所忘却了。相对来说,王小帅、王全安和章明的电影在先锋与现实之间叙事,所以拥有更多的观众和电影艺术价值。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