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电影审美批评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五章 当代电影的民族性思考(3)(2/2)
过边疆、远离都市文明的最古老的村寨去寻找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寻根文化本来没有错,表达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反思。贾平凹的商州文化系列;李杭育的运河文化系列,韩少功的湘楚文化系列都是寻根文化的代表作家。但是,随着民族文化的寻根,一批接一批的作家都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去“寻根”,并且把暴露本民族文化的丑恶、野蛮、残酷、变态、荒诞与怪异当作文化的主流与“民族性”的重要构成因素加以渲染,似乎只有通过野媾、**、砍头、割舌、群殴等各种凶蛮情节才能表达民族性文化的原生态,这样才能获得世界性的轰动与影响。“寻根文学”的最后悄然消失,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对“民族性”与文化性的误解,以为原始的、落后的、野蛮的、愚昧的、未开化的状态就是文学寻到的民族文化之根;另种原因是以静止的、意想的、随心所欲地去推测民族文化之根,因此,寻根

    文化派小说不说走向世界,就是在自己的国度也是实验性地走了一场。在第五代电影与第六代电影的最大区别在于,第六代电影过多地表现的是民族文化的落后、肮脏、群体性的愚昧与麻木,虽然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部分中国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但其电影最主要的是想表达中国的丑恶与肮脏,政府的**与**。用虚构的长镜头现实主义与艺术的拼贴主义,达到反映中国现实的表象真实,迎合外国人后殖民的文化心态,使得不了解中国的外国人误读中国,将极少数的镜头丑恶肮脏的表象当作中国生活的本质真实。虽然有些电影在国外获得了金奖,但他们的作品决不能代表“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倾向,因为他们的作品只能得到那几个傲慢而对中国带有偏见的评委肯定,其电影本身并没有反映出中国本质的真实,更没有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可,即使一小量的拷贝在国外发行,也是一种因为获奖媒介炒作引起的部分不了解中国的观众的一种猎奇心理。

    民族文化中落后的东西不是不可以展示,关键是文学艺术家或电影导演表达民族落后元素的初衷与目的。为了在文坛上掀起一阵猎奇的波澜,为了在影视圈获得一阵怪异的喝彩,更为了迎合几个具有后殖民心理电影奖项的荣誉,则不顾中国今天高速发展的的客观现实,不顾中国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确实在逐步提高的现状,非得挖空心思地去表现已经成为历史回忆的民族文化的劣根与丑恶,或者故意虚构出一些夸大的情节,这样的文学作品或电影作品本质上是没有民族性的,而是民族的虚妄性与作者的意想症,这些作品断然不属于世界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