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电影审美批评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五章 当代电影的民族性思考(4)(2/2)
化中最优秀的,最具有普遍人性的,最能体现真、善、美的东西最终才是世界的。那些借“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之说,大量的掘开自己老祖宗的坟墓,找出或者现实或者虚构的无数妄象缺点,而还自以为是民族的,这样的作品及作家决不是优秀的民族作家,更不是属于“世界作家”了。

    四     民族性与少数民族

    新世纪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几乎淡忘,电影院里几乎没有少数民族电影,在市场经济与时代审美文化语境的颠覆下,我国少数民族电影已经处于远离中心的边缘状态,这对几千万少数民族集体审美期待是一种漠视。本文分析我国少数民族电影走向衰落的原因,认为政府对少数电影支持力度不够;少数民族电影人才不足;当下已拍的少数民族电影内容肤浅;因此,希望政府加大扶持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对他们给予特殊的政策与关照,提升民族电影工作者自身的艺术能力,促使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精神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为建立真正和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作出实质性贡献。

    “少数民族电影”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指一部电影创作主体绝大多数元素是表现某个少数民族文化生活及时代精神,题材、主题、演员、画面、背景都是围绕某个少数民族而设置的。无论是汉族导演、演员还是少数民族自身的导演与演员,少数民族电影本能地包涵着“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因此,将汉族人拍摄的民族电影如田壮壮的《盗马贼》,张暖忻的《青春祭》,谢飞的《黑骏马》和《益西卓玛》,冯小宁的《红河谷》与《嘎达梅林》

    都概括在“少数民族电影”之内。本文将从我国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状态,电影体制反思、电影审美反思与少数民族电影的历史期待等方面进行论述,期望总结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得失,提出一些振兴民族电影的建议与构想。

    (一)、我国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当下状态

    少数民族电影在我国百年电影发展史有着突出而重要的历史地位,是我国电影艺术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当听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或《蝴蝶泉边》优美的旋律,思绪就即刻飘飞到了美丽的天山南北或七彩云南。1950,1960年代,是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盛产的高峰时期,一部部脍炙人口,生活气息浓郁,充满时代精神的电影成了20世纪电影的经典,《山间铃响马帮来》(苗族、哈尼族)、《芦笙恋歌》(拉祜族)、《边寨烽火》(景颇族)、《五朵金花》、《摩雅傣》(傣族)、《刘三姐》(壮族)、《冰山上的来客》(塔吉克族、维吾尔族)、《阿娜尔罕》(维吾尔族)、《阿诗玛》(彝族)、《农奴》(藏族)…… 数十部优秀的民族电影不仅感染了我们祖辈父辈,今天当电影频道播放或者家用DV进行观赏时,其跌宕动人的情节,旖旎多姿态的风光,婉转动听的音乐,真切朴实的表演散发出的艺术魅力依然能打动21世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