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电影审美批评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五章 当代电影的民族性思考(13)(2/2)
及让戏曲观众锐减。本来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许多剧团纷纷关闭,而电视、录象、卡拉OK、DV、电影、网络等多种娱乐选择形式,让各种戏剧的命运雪上加霜,百分之九十的年轻观众对戏曲基本没法接受。即使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为了接受传统民族文化与艺术的或多或少的熏陶,将戏曲影视欣赏作为选修,几乎没人报名。戏曲在年轻人心目中成了节奏缓慢,唱腔难听,舞台做作,没有什么意思的供老年人消遣的娱乐形式。大中城市个大戏曲演出,观赏者几乎都是老人,偶尔能露出几张年轻观众的脸蛋来。年轻人所追求的乐趣是现代与时尚,而戏曲艺术似乎与他们没有共同的言语。

    第三、戏曲艺术之所以走向衰微与各地政府部门对戏曲文化意识淡漠十分相关。在全球经济化的大潮中,在整个中国犹如在金钱炼狱里苦苦煎熬,从政府到民间无一不受“拜金主义”影响,戏曲不能下金蛋,官僚意识里从来没把戏曲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保存与文化战略发展,所以可以拆除所有的县级剧团,可以随意取消电视里的戏曲节目。戏曲在某些地方最多在地方招商引资时候的一种点缀,成为商贾云集时候的献艺。

    每一种戏曲都可以说是一种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如此高雅的艺术形式不应该葬送在

    21世纪的初期,戏曲的发展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不少戏曲专家与从事戏曲工作者发出了“救救戏曲”,“振兴戏曲”、“保护国粹”的呼声,但戏曲的衰微真有点“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必然之势。不少人面临如此颓势,则掩面叹息,长嘘不已。那么,作为对戏曲研究的最主要的任务不仅仅是戏曲本体的各项特征,流派,美学及戏曲改革,更重要的是研究戏曲在目前“门庭冷落车马稀”的状态系下,怎样走出困境,实现戏曲的长久性发展。

    第一,国家对戏剧的保护政策绝对不能变。目前,由于京剧、昆曲被申请为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投资对这两种戏剧予以保护,足以看出政府文化部门的决心。中央电视台专门开设戏曲频道,让全国的观众都能欣赏到各种风格的戏曲节目,这都是非常积极的表现。有些省市戏曲节目办得有声有色,在地方电视台里办成里名牌栏目,如河南电视台、安徽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的戏曲节目在全国都要很大的影响。发展戏曲,振奋戏曲,一刻也不能离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协助。相对来说,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戏曲发展的投入力度,从长远的利益出发,把戏曲当作地方文化的“省粹”予以保护,资金上重点投入,这样戏曲的发展才有所依靠。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