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正常的爱情,是贫穷落后将这里的人性压抑得无法喘息,是疯狂的中国特色的政治路线夺去了一个个鲜活而富有灵性的青春生命,《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是20世纪最伟大和最感人的人性佳作。
另一部电影《牧马人》展现的人性高洁善良同样具有十分震撼人心的感染力,电影里贺兰山下敕勒川牧场,广漠的草原,淅淅沥沥的秋雨,破楼的屋檐,在风中闪烁摇曳的小油灯,被劳改的右派分子放牧人许灵钧,这一切景象显得那么孤独,清冷,凄凉。一个叫李秀芝的爬火车要饭的四川姑娘漂泊到了塞外草原,从此,草原上的草绿了,美丽的野花开了,两颗同样孤独而可怜的人结合了,破漏的小屋被勤劳聪秀的李秀芝翻造一新,清新的阳光里便经常洒落出一串串女人清脆的笑声与男人牧马的吆喝声。人性的至真、至纯,至善在电影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1984年全国电影界无不为一部表现农村妇女形象的电影《乡音》所感动流泪,该片获得了文化部优秀电影奖。电影里陶春是一个传统勤劳的女人,她个性中软弱并不是男人欺负她而软弱,她认为作为女人,嫁人后就永远是男人的“工具”,永远听男人话,并把顺从男人当作一种幸福和精神上的满足。她为照顾家忙前忙后,从来没想到过自己,一句口头禅就是在男人面前总说“听您的”,自己没有任何怨言。她并不是一个无主见的女人,因为她天性的善良、温柔、并把男人在家的权威看成家庭幸福的源泉,当她劳累得肝癌后还没“觉醒”,还依然如故地为她的男人和孩子辛苦忙碌。电影的悲剧和催人泪下就在于她对男人的太依顺,太投入而从来没想到自己的牺牲精神,而对观众来说是一种软弱,人性的卑怯,她却把伺候,听男人话男人当作一种满足、快乐与幸福。这种人性的“自戕”悲剧让人感动而又充满了无法理解的悲愤。
对于80年代的电影,谁也无法忘掉《人生》里的女主人刘巧珍形象,她美丽、善良、冰清玉洁,犹如黄土地上一朵质朴的野菊花,散发着纯净清新而又浓郁、带有一点野辣味的芬芳。在她那火热的胸膛里,跳动着一颗金子般的心。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发自肺腑的真爱?当刘巧珍最后无可奈何地嫁给他并不爱的人马栓的时候,无数的乡亲在簇拥在乡村土路两边,吹吹打打的送亲队伍,撅起两腮将长号直对蓝天猛吹,穿着红袍的新娘子巧珍骑在马上,突然一串默默的眼泪打湿了罩在她脸上的纱巾,晶莹透明的泪珠在红色的纱巾上闪烁。这行泪水,包含着她多少痴爱,多少委屈,多少隐忍啊!她一刻也无法忘记她的“加林哥”,原为他生,为他死,甚至为他献出生命,高加林在她单纯的心目中,伟岸得犹如一尊男神。然而,面对高加林的变心,她一愁莫展,一点不怨恨她的加林哥,埋怨的是自己的不识字,没文化,而把所有对高加林爱的痛苦独自一个人默默的忍受。她的朴实,她的温柔,她的善良,她的勤劳,足以证明她才是黄土高原乡间真正的“善良女神”,但是,她传统观念与极善也让她的爱情成了一曲悲剧。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