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东谈文化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十四章 末代筒子楼(2)(2/2)
里闲逛。有一次我让儿子骑在我脖子上,他拿着一本画册在看,我一手笼住儿子,另一手拿着一本书边走边看。任秀玲老师迎面走过来,呵斥我道:“哪有你这么带孩子的?你这是当爹呢还是耍猴呢?快把孩子放下来。”高秀芹博士在《江湖寂寞》中回忆说:“后来,我在校园里开始看见老孔用自行车驮着孩子玩,在细碎的绿荫里,老孔很大的自行车上一个小小的小人,极温柔与极粗糙结合在一起,很不相称。”高秀芹这句无心的调侃,却道中了一个“不相称”的意象。每天转悠在校园里,转悠在筒子楼里,似乎越来越跟我们世纪末的形象“不相称”了。

    那时我也常去别的筒子楼“访贫问苦”。在吴晓东陈晓兰家吃过美味的羊汤,身体紧挨着门,晓东在楼道里忙活着,我和高远东高谈阔论着。远东和李杨住在18楼,我每每在楼下喊一嗓子“远东!”,答应了我便上去,如果没答应,我总怀疑或者说是盼望远东师兄“金屋藏娇”,我就不上去了。那时我们“三东”住得如此之近,却未合作搞点儿什么,想起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真是遗憾。

    其他有来往的中文系的“筒友”,就是黄卉、李更、王娟、卢伟、汪春泓等。还有一位出版社的马辛民,硕士时代跟我同住47楼的。我们这些“筒民”,都不做长远打算,因此基本上不买什么“家当”。唯独马辛民,购置了全套的家用电器,电视冰箱把小屋塞得满满的,颇有“终老于此”的气概。我说小马呀,你这是万事俱备,只欠新娘啊。我趁你的新娘尚未过门,先享受享受你这大彩电吧。小马说,没问题,你买了什么臭鱼烂虾,也可以放我这冰箱里。那时候,筒子楼里最豪华的,就要数我们24楼马家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