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天,谢丰仍分兵一部抵御江 北汉军,自率主力进攻江南汉军。吴汉亲自指挥全部兵力迎战敌军,从清晨交战直到黄昏时 候,终于大败敌军,击斩了敌将谢丰、袁吉。于是,吴汉乘胜率军还守广都,留下刘尚所部 继续抵御公孙述,并把有关战况写成奏状上报光武帝,而且深切痛责自己的过失。光武帝阅 后批复道:“你率兵还守广都,是很得要领的行动。公孙述此后必定不敢丢开刘尚而直接来 进攻你。如果他先进攻刘尚,你从广都率领全部步骑兵行军五十里而赴援到那里时,正是公 孙述处于危险困疲的时候,因此打败他将是势所必然之事。”此后,吴汉率军同公孙述军交 战于广都至成都之间,前后八战八捷,并进驻于成都外城。公孙述亲率数万人出城与吴汉军 大战,吴汉派遣护军高午、唐邯率领数万精锐部队迎击公孙述。公孙述兵败逃走,高午奋勇 追击,冲进敌阵挥枪猛刺,杀死了公孙述。第二天,成都城内的敌人开城投降。吴汉令人斩 下公孙述首级传送到京都洛阳。至此,蜀地割据势力完全被平定。【原文】
凡与敌战,若陷在危亡之地,当激励将士决死而战,不可怀生,则胜。法曰:“兵士甚 陷,则不惧。”① 后汉将吴汉②讨公孙述③,进入犍为④界。诸县皆城守。汉攻广都⑤,拔之。遣轻骑烧 成都⑥市桥,武阳以东诸小城皆降。帝⑦戒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 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须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不听,乘 利遂自将步骑二万余人进逼成都,去城十余里,阻江⑧北为营,作浮桥,使别将刘尚将万余 人⑨屯于江南,相去二十余里。帝大惊,责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既轻 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即败 矣。幸无他者,急率兵还广都。”诏书未到,述果遣其将谢丰、袁吉将众十余万出攻汉;使 别将〔将〕万金人劫刘尚,今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丰围之。汉召诸将厉 ⑩之曰:“吾与诸将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今至城下,而与尚二处 受围,势既不接,其祸难量。欲潜师⑾就尚于江南御之。若能同心协力,人自为战,大功可 立,如其不然,败必无余。成败之机,在此一举。”诸将皆曰:“诺。”于是,飨士秣马, 闭营三日不出,乃多立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乃分兵 拒江北,自将攻江南。汉悉兵迎战,自旦至哺,遂大败之,斩谢丰、袁吉。于是,率兵还广 都,留刘尚拒述,具以状闻,而深自谴责。帝报曰:“公还广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 而击公。若先攻尚,公从广都五十里悉步骑赴之,适当值其危困,破之必矣。”于是,汉与 述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遂军于郭中。述自将数万人出城大战,汉使护军高午、 唐邯将锐卒数万击之。述兵败走,高午奔阵刺述,杀之。旦日城降,斩述首传送洛阳。蜀遂 平。⑿【注释】
①兵士甚陷,则不惧: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
②吴汉:东汉大将。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字子颜。王莽末年,亡命渔阳(今北 京密云西南),以贩马为业。后归刘秀,任偏将军、大将军。刘秀称帝后,升任大司马,封 舞阳侯。
③公逊述: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子阳。王莽时期,任蜀郡太守。东汉 初,起兵据益州称帝,成为反对东汉中央政权的地方割据势力。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 被吴汉率军平定。
④犍为:郡名,西汉冒。东汉时,郡治在武阳(今四川彭山东)。
⑤广都:汉置县。位于今四川成都南。
⑥成都:今属四川。
⑦帝:指东汉光武帝刘秀。
⑧江:西晋以前长江的专称,凡称“江”或“江水”者,皆指“长江”。本篇这里指今 长江的支流“岷江”。
⑨万余人:马本及唐本皆误作“十余万人”,今据史校改。
⑩厉:通“励”,激励,勉励。 ⑾立:史载原作“树”,《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讳宋英宗嫌名(“曙”)而援引时改 “树”为“立”。
⑿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吴汉传》。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