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业”也深有感慨,他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尔等长大之后,切不可涉功兵间,此事难于见功,易于造孽。余久处行间,日日如坐针毡。”
牧民之道在锄强暴
曾国藩说:“书生岂解好杀,要以时势所迫,非是则无以锄强暴而安我孱弱之民。牧马者,去其害马者而已;牧羊者,去其扰群者而已。牧民之道,何独不然。”
● 解读
曾国藩认为:医生治疗很利豁的疮疤,必定要挖掉腐烂了的皮肉而让新皮肉生长。对现在的那些低劣和羸弱的士兵,大体上都应作为裁减对象,这就是挖除腐肉。加强训练,就是生长新肉。不走这两条道路,那么武备的废驰,就会不知道到什么程度止。
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绿营兵人数高达五十八万,在战场上却动辄闻风溃散,不堪一战之名路人皆知。根本的原因是,绿营军没有精神和思想上的训练,以致全军无法凝聚成命运共同体。
曾国藩主张大规模裁减兵员,用以扭转国际财政枯竭的困境,扼止民力衰竭,进而使民力有余,国家财用有储备。
曾国藩创办湘军之时,八旗兵和绿营兵已然**得不堪一击。以绿营为例,这种临时拼凑的军队“将帅莫知营制”,故“将士各不相习”,“诸将虽欲画一,率非所统,无所行其禁令”。
1860年8月21日,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天津后,僧格林沁退守通州,曾国藩感叹“惊心动魄,可为痛哭”。“国家养绿营兵五十余万人,二百年来所费何可胜计。今大难之起,无一兵足供一割之用,实以官气重,心窍太多,离朴散淳,真意荡然。”因此,曾国藩决定一个营兵也不要。所谓“不用营兵”,“尽募新勇,不杂一兵,不滥收一弁,扫除陈迹,特开生面 ”。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