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大哥为我选定的,就我的志趣,还是学文的好……总觉现今国人,强身健体固然紧要,革新思想、充实精神却显得更为急迫!”
郭沫若颔首:“嗯,有道理,有道理……许君你呢?东渡日本,为何而来?”
许绍棣道:“我可不像二位兄长志存高远,只不过是家父想让我赶赶留洋的潮流,好回去谋个一官半职,光宗耀祖而已!惭愧、惭愧!”
郭沫若笑道:“也没什么好惭愧的,学成回国,当个好官、清官也不错嘛。其实不管学什么,只要有心,都可以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一点切实贡献的!”
许绍棣说:“那是自然!许某倘若为官,定当竭诚报国,勤政为民,不遗余力!”
郁达夫望着窗外的街景,眼神迷茫。郭沫若说:“达夫,走神了?该不是想某位添香的红袖吧?”
郁达夫说:“哦,刚才一分神,就想起了家乡,想起了母亲,想起了富春江,想起了我写的诗……”
郭沫若兴致顿起:“吟一首听听!”
郁达夫清清嗓子吟道:“家在严陵滩下住,秦时风物晋山川。碧桃三月花如锦,来往春江有钓船。”
郭沫若和许绍棣击掌:“好诗、好诗。”
郁达夫谦逊地:“即兴之作,献丑、献丑!”
郭沫若高举酒杯:“有好诗不能没好酒,来,达夫,让我们借这异国之酒来浇我们的乡愁!干——!”
三人又仰头一饮而尽。
4
这三个人同学的经历其实很短,前后也就一年的时间。一年之后,他们从预科班结业,郁达夫去了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郭沫若选择了冈山六高,许绍棣则留在了东京一高。
郁达夫起程这天,郭沫若和许绍棣送他去了东京火车站。依依惜别之后,火车缓缓开动,望着两位好友慢慢变小的身影,郁达夫心里充满了忧伤。他是一个郁郁寡欢的人,离开了朋友,他不知该如何排遣他的孤寂。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